《讓祭典的還諸祭典》-從孔廟的祭典儀式看記錄影像的秩序

文‧圖/林文黃(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碩士生)

 
有時放下相機,
平心靜氣,
融入祭孔大典,沉浸於一年難得一次的崇聖氣氛裡,
這份畢生難忘的經驗,或許是遠遠超越鏡頭的……。


  今年七月為了爭睹日本京都之名祇園祭,在三月櫻花季後,又再度前往有著濃濃古都氣息的京都。京都迷人的魅力有很多種解讀,大多是古城之美、如詩如畫的意境、純樸的庭園山水,以及那千年傳承的祭典采風之禮俗。

  像這樣有著豐富節慶與祭典活動的城市中,每次恭逢盛會時,總會發在湧入數以千計、甚至萬計的觀光客時,節慶祭典活動依然是在一定的規律,甚至是亂中有序的情況下進行,不論是觀禮貴賓、祭典執行者、觀光客、紀錄攝影者等,都恰如其分地演出。

  所謂恰如其分的演出,包含著事先縝密的規劃、歷年舉辦活動經驗的累積、活動動線的安排以及參與者對祭典儀式的尊重,是經歷種種的準備與過程。這一切的準備看似簡單,但其實蘊含很多不同層面的累積。
  
  這讓我想起每年府城孔廟所舉辦的紀念孔子誕辰的釋奠典禮。長期以來孔廟的祭祀禮制都由以成書院傳承,在表演或是一事的舉行上都頗具專業水準,但美中不足的是那雄踞觀禮台上的獵取畫面的神射手,往往為眼裡所看到的那些稍縱即逝的畫面,遊走於大成殿。

  主辦單位長期以來提供觀禮證、貴賓證、工作正等相關身分識別的證件,給予不同的工作與用途也別的參觀者、校長、官員們等人使用,為從大成殿在短短的幾個小時裡,變成了影像獵取者的武林大會之畫面看來,在證件發送及尊重祭祀大典之間的分寸拿捏,確實有很大的改善空間。

  以去年的紀念孔子誕辰的釋奠典禮為例,六佾舞生隨著佾生長的示演與導引,一一在三獻禮中演出。而此時來自四面八方包括媒體記者、愛好攝影者、主辦單位、學生及市府所花錢請來拍攝活動過程、製作節目的錄影者,似乎就在方圓近三十坪、有著三十六位佾生與行禮如儀的執事者、正獻官等人所立足的方寸之地,你來我往、或站或蹲、左閃右避,甚至是大勒勒地就站在主祀牌位與正獻官之間,無視釋奠儀式中鐘鼓齊揚的警惕與糾儀官的威嚴。

  來自四面八方的手持影像利器,時以連續射擊(拍照)、時以靜止不動的長時間砲轟(錄影),穿梭於會場,甚至影響依程序進行的進饌、上香、行分獻禮、恭讀祝文、撤饌、送神等股哩,殊不知在獵取鏡頭時,已經干擾行禮動線與整體氛圍。

  筆者去年就曾在大成殿上聽到執事者與引贊(引領獻官與陪祭官)屢屢以「借過」、「請讓」等字句要求諸位獵取鏡頭者的行家們。這群熱愛寫真或者負有紀錄任務的攝影朋友,在大成殿過度移動位置所造成的干擾,的確已經造成外圍觀禮者的視覺障礙,無形中忽視了這些在清晨時分前來觀禮民眾的權利,更遑論對整個祭孔釋奠儀式的基本尊重。

  反觀固定於七月十七日舉行的京都祇園祭山鉾市區遊行裡,觀光課一律在觀眾席上攝影,唯有持證件者可進入遊行動線或是事先所架設之高台位置攝影。
  
  若是要改善這些情況,筆者建議在大成殿兩側前後架力雙層高台,控制攝影證數量,非持攝影證者一律不的移動位置攝影。記錄攝影者也是應該思考畫面的價值與祭孔大典的秩序性,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點。期待大成殿的攝影武林大會成為歷史畫面,還給觀禮者一個殊聖、乾淨而有秩序的祭孔大典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ncomuCT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